卡西諾山戰役

3 天前

一塊硬骨頭。

在卡西諾山脈周邊的山區,德軍曾阻擋盟軍在意大利的推進長達 5 個月。

曾經秀美的山區淪為了月面般的廢墟。登陸北非後,盟軍需要更多的資源以進軍法國北部。英國首相丘吉爾主張進攻義大利王國,認為它是軸心國的軟肋。

1943 年 7 月,盟軍展開哈士奇行動,攻佔了西西里島,導致義大利政權垮臺。德國人反應迅速,佔領了義大利,戰爭仍將繼續。9 月,盟軍登陸義大利薩萊諾。盟軍指揮官曾樂觀地認為,羅馬會在 1943 年 10 月前陷落。

英軍士兵檢查被擊毀的德國三號突擊炮,卡西諾周邊,義大利,1944 年 5 月 18 日。來源:洛克林中士,第 2 陸軍影像部隊。

盟軍後來發現,義大利地形崎嶇,德軍防守嚴密,絕非預想中的軟肋。美軍上將馬克 · 克拉克更是將其稱為“一塊硬骨頭”,而卡西諾山便是最難攻下的區域之一。盟軍花了 4 個多月的時間,從薩勒諾推進了 150 公里到卡西諾山。在此處,德軍建立了一道防線,即冬季防線。卡西諾地區防衛森嚴,河流難以跨越,是冬季防線的關鍵陣地。

三號突擊炮能出色地防禦來襲的裝甲部隊。

最初的進攻效果甚微,盟軍損失慘重。德軍固守於壕溝工事,佔據著極佳的射擊視野,而盟軍則暴露在危險的地形之中。盟軍部隊遭受精准炮擊,指揮處懷疑卡西諾山修道院中設有炮兵觀察站。之後,修道院在一系列空襲中被夷為墟土。頗具諷刺意味的是,德國人出於對該建築歷史意義的尊重,先前並沒有在修道院內設置觀察站。轟炸以後,德軍才佔領廢墟,建立起防禦陣地。

被毀的卡西諾修道院,德軍投降後。USAAF 232-6 照片,拍攝者不詳。

為突破防線,盟軍曾在卡西諾以北的安齊奧登陸。登陸行動十分倉促,當時,登陸艇即將要被轉移到英國,用於諾曼第登陸。起初盟軍幾乎沒有遭遇任何阻礙,偵察隊一度巡邏到羅馬郊區。美軍指揮官約翰 · P · 盧卡斯沒有向內陸推進,反而決定加強登陸區的防禦。這使得德軍有時間調動部隊鞏固登陸區周邊的區域,盟軍也因此喪失了速勝機會。丘吉爾對此評論道:“我本希望我們把一只野貓扔到岸邊,可我們得到的只有一頭擱淺的鯨魚”。一個月後,盧卡斯被解職,由盧西安 · 特拉斯科特少將接管指揮權。

第 133 鐵人步兵團和第 142 步兵團曾在卡西諾山周邊一同戰鬥。

德軍對進攻的盟軍進行精准炮擊。

德軍頑強固守,卡西諾和安齊奧的戰鬥一直持續至 1944 年 5 月。最終,以波蘭第二軍和加拿大第 1 步兵師為先鋒,共 20 個師組成的大規模部隊發起猛攻,突破了防線。對於盟軍而言,這是一次慘勝,盟軍傷亡 55,000 人,而德軍傷亡 20,000 人。更糟的是,當特拉斯科特少將率領部隊包圍撤退的德軍時,他接到了新的命令,要求他向西北直撲羅馬。德軍得以撤退至哥德防線,在該地區阻擋盟軍推進將近半年。

波蘭士兵,被毀的卡西諾山修道院內。拍攝者不詳。

1944 年 6 月 4 日,盟軍攻佔羅馬。這場勝利很快就被兩天後的諾曼第登陸掩蓋。

卡西諾山修道院於戰後重建,在 1964 年由教皇保祿六世重新揭幕。

羅馬居民迎接進城的美軍。拍攝者不詳。